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app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app·(成都)乐鱼app体育官方      
人力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贤纳士 > 人力资源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app:面向碳中和培养汽车动力系统人才
发布时间:2024-09-17 04:02:02 来源:乐鱼app体育官方入口 作者:leyu手机版   浏览次数:38

  今年3月28日,备受关注的欧盟“2035年禁燃令”尘埃落定,批准从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但允许完全使用碳中性合成燃料(电制燃料/E-fuels)的车辆进行注册。同月31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召开,多位专家提到传统动力系统的转型升级问题。关于车用动力系统技术路线问题再一次甚嚣尘上,其人才发展问题也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5月,应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邀请,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就碳中和背景之下,汽车动力系统人才的培养问题发表演讲,就汽车动力系统人才的发展问题发表见解。

  能源、互联与智能带来了汽车发展的“五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低碳化。汽车产品本身也发生了三大性的变化:硬件变革、软件变革、服务生态变革。其中,硬件变革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这使得汽车动力总成面临百年来最大变革。

  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汽车的电气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在“双碳”背景下,汽车电气化并不是只有纯电动一条技术路线,氢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普通混合动力,以及超级混合动力、融合动力技术等创新动力技术,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也都有技术创新、提升的空间。在电动化大方向的引领下,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多样化的动力技术路线。

  在从内燃动力向电动转型的变革中,动力系统的内涵发生了性变化。未来的汽车动力系统,将是以碳中和能源为核心的驱动系统。

  我们正在告别内燃机作为汽车动力源绝对垄断地位的时代,但内燃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发挥重要作用。过早判内燃机“死刑”,是轻率、不负责任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曾指出,中国汽车行业应遵循市场规律,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升级传统动力、发展混动技术,最终达到替代能源技术成熟。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表示:“当前我们最重要的是统筹推进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的协同发展。通过内燃机和电驱动技术的结合与智能控制的融合,来提升内燃电力驱动的集成度、智能化和高效率水平。”行业对内燃机优化升级已基本形成共识。

  目前内燃机行业正在开展两大课题:热效率提升与寻求能源替代。尤其是替代能源的研究,是内燃机涅槃重生的重大机遇,目前国内外都在发力。很多企业已经开展面向碳中性燃料发动机的开发规划和立项,零碳燃料和零碳内燃机成为世界内燃动力行业的共识。

  汽车变革重新定义汽车人才。能源引发的汽车动力的改变,使得汽车动力系统人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改变。笔者认为,汽车动力系统人才应指从事汽车内燃机动力系统、电池和电机动力系统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以及由上述系统组合的动力系统的设计、研发、制造、管理、标准、法规等相关的软硬件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动力系统相关的零部件供应商、各研发机构和大专院校中的工作人员。

  一是全面转向新能源。在“双碳”目标和汽车电动化趋势下,目前车企的动力技术路线已全部转向新能源。尽管每家车企选择的基本路线各有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即持续优化动力系统,开发符合“双碳”要求、满足新应用场景需求的低碳和未来零碳环保汽车。

  二是专业背景多元。汽车动力技术路线的多元,也意味着动力系统人才的多元化。据调查,汽车动力总成研发人员专业背景主要包括:机械类(含车辆工程专业)、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能源动力类、化工类、材料类。目前,汽车动力系统人才中机械类占比较高,说明存量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人员大部分来自传统汽车研发人员的转型。

  三是知识复合型。专业背景多元,也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跨学科研发人员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汽车动力总成研发岗位大多数呈现知识复合型特征,需要具有跨专业的知识、能力和视野。比如,燃料电池系统工程师(含集成、架构、设计等)既需要懂得机械类相关知识,又要了解化工类(电化学)相关知识;BMS软件工程师既需要懂得计算机类相关知识,又需要了解机械类、电气类、自动化类等相关知识。

  一是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性短缺,复合型人才不足。《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到2025年,新能源研发人员净缺口为2.9万人。汽车动力总成变革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传统内燃机人才过剩,新能源动力系统人才不足,尤其缺乏有经验的中高端人才。调研显示,汽车动力总成研发岗位整体呈结构性紧缺状态。大多数车企内燃机动力系统人才相对饱和,但电池和电机动力系统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相关的人才较为紧缺。此外,现有存量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有13.8%的研发人员具有跨专业类(学科)背景。

  二是高校人才培养滞后,增量人才培养面临改革。从动力系统人才的知识结构看,可分为通用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通用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通识教育、基础热科学、工程基础、编程/算法、工程实践和汽车专业知识等;专业方向知识分为控制类、计算机类、材料类、电气类、电子类知识。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普通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交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不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偏离、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高校知识更新迭代弱。企业反映校招人才需要自主培养,尤其是个别岗位院校对口专业人才较少,需要从相关专业招聘后再进行较长周期的二次培养。

  三是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软件类人才招聘难。从研发人才的成长规律看,频繁的工作变动不利于知识的积累。由于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发展,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人才流动相对频繁,企业新能源汽车研发人员的留存率不及智能网联研发人才。《汽车行业劳动用工对标报告》显示,2021年新能源研发人员入职、离职率分别为30.7%和28.0%。新能源研发人员离职率(28.0%)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7%,比智能网联研发人员(27.4%)高出0.6个百分点。此外,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以及薪酬的高涨,使得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中的软件人才招聘困难。

  汽车动力系统的变革,引发了高校汽车动力系统人才培养变局。受行业前景唱衰、薪酬竞争力下降以及企业招聘人数同比下滑等影响,传统内燃机方向的人才吸引力骤然下降,主要表现为:专业报考人数逐年下降,毕业生跨行业就业偏多。调查显示,5年间大连理工与吉林大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分别缩减了24%和30%;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从事本研究方向的就业学生仅占约30%。

  内燃机人才断层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萎缩。经过20年的积累,行业已拥有大量内燃机相关人才,随着传统燃油机式微,这些人才也在转型中,行业留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大大缩小。但从内燃机未来发展看,虽然目前内燃机人才相对充足,但在清洁能源内燃机相关技术成熟的将来,行业对内燃机人才的需求将急速增加。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校长刘志刚认为:“未来,交通运输类、工程机械类对内燃机人才的需求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对人才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更精。未来,内燃机是复合型产品,内燃机技术转型升级对人才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针对产业变化,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开始瞄准低碳开展动力学科专业改革。比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整合了内燃机、电池和电机及燃料电池三个动力系统的人才培养基础平台;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通过院系更名、课程扩容重构等方式,打造面向新能源的低碳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每一个传统汽车人才的转型升级。由于就业市场萎缩,传统动力系统人才的转型,不仅仅是知识更新、技能升级,更多是知识技能复合提升后岗位的迁移,即升级+转岗。

  大部分传统人才的转型是跟随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企业内部有组织的培训、转岗“自然过渡”完成。近年来,企业一直在加码汽车“新四化”技术培训,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培养体系、加强外部合作培养人才等方式来助力人才转型。

  在动力系统人才的转型方面,东风汽车的做法如下:一是将多种动力系统人才整合在同一部门内,让传统人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相关工作中;二是企业提供内部转岗培训,帮助动力系统人才学习知识、提升技能,让有转岗意愿者拿到转岗“入场券”;三是制定转岗计划,按照“传统内燃机-混动-纯电”的顺序安排存量人才分阶段转岗。目前,东风内部的传统内燃机相关人才已有60%~70%实现了转岗。

  但据调研了解,受岗位数量与人才能力所限,并非所有有转型意愿的传统汽车人才都能在企业内部实现转岗。在一些追求效益的企业中,大部分传统动力系统人才在组织结构调整中被优化。

  传统动力系统人才如何依靠个人努力实现转岗?大多采用离职再上岗,其转型途径包括:加班学习或脱产培训提升技能、做兼职积累项目经验、考证进入新行业、跨专业“回炉”再造提升学历、参加赛事选拔获得入职机会、写行业文章建立个人品牌和影响力获得同行青睐、提取软技能迁移到新行业或管理岗位等。

  传统动力系统人才成功转型、跨界者很多,虽然从专业知识结构看,他们在转型中有一定难度,但在内燃机相关专业学习中锻造出的跨学科融合能力、善于钻研的学习能力却是转型必备的软实力。

  一是媒体在上要客观报道、正确引导,用科学辩证的态度看待动力变革,为动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开放包容,不轻言放弃,加强对动力总成多元技术各方面的基础科研投入,保持技术的跟踪、升级和创新,培养更高层次、具有跨界发展能力的动力技术人才;三是加强与海外动力系统碳中和能源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一是加强学科改革,提升专业复合度。整合专业方向,重新规划培养方案,将多种动力系统人才作为整体放在同一平台培养,如改称“汽车驱动系统专业”,涵盖传统动力和新能源动力;调整相关专业招生比例和培养方向,增设或强化面向碳中和能源的本硕博专业和课程设置。二是产教融合,通过打通高校与企业的人才流动壁垒、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协同建立实训基地或举办技术交流赛事等多种方式,实现师资融合、培养融合、实训融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政府部门应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加强汽车人才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行业组织应梳理人才岗位族分布与知识技能需求,研究建立关键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为存量人才转型提供参考依据;加强协同,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建立针对存量人才转型的公共性的跨类培训平台。车企应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整合培训资源,主动对在岗内燃机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与转岗;加强对人才职业发展的引导,增强内驱力,促进人才自我蜕变。人才自身也要以转型为要务,认清自身的专长和短板,加强职业危机感的风险意识;充分利用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提供的各种平台,努力补齐新型动力系统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以碳中和能源为核心的新动力时代。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上一篇: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下一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校企协同育人对接会在蓉举行
【刷新页面】 【加入收藏】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app·(成都)乐鱼app体育官方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高新国际广场D座二楼(天韵路150号)  蜀ICP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app